人在世間,不能單獨存在,要靠各種因緣關係的助成才能生存。即使花草樹木,也要有陽光、空氣、雨水、土壤等各種因緣和合,才能開花結果。
勤勞的農夫,要有農具才能耕耘,音樂家需要各種樂器才能演奏,歌唱家也要有群眾聆聽。人需要有因緣才能生存、發展,所以求助之事,非常正常。但是求助有當與不當、正與不正的分別,甚至有該與不該、可與不可的情況;面對求助者,有時自己能力不足,或理念不同,不能滿足對方的要求,「拒絕」也是無可厚非的事。只是,拒絕也要有藝術,到底該不該拒絕,也要視情況而定,例如:
一、貿然拒絕,是思考不周:有人向你提出請求,希望給他一些幫助。如果對方求助的理由很正當,自己也有能力助其一臂之力,這時應該成就好事,彼此結緣才對。但是有些人缺乏慈悲心,不善於體諒別人的苦處,只要一聽到別人有求於他,完全不經思考,就貿然的予以拒絕。貿然拒絕,可能由於一時考慮不周,拒絕太快,因而造成不好的結果,甚至遺憾終生,所以不能不慎。
二、斷然拒絕,是自絕後路:有的人生性孤癖,為人自私,心中所思所想,只有自己的利益,完全不肯跟人結緣,因此遇到別人有所求時就斷然拒絕。例如,鄰居有一塊地,想要興建房屋,就缺旁邊你所擁有的一塊畸零地,鄰居請你出售,照說應該助成好事才對,可是你偏要刁難,斷然拒絕。其實,斷然拒絕是自絕後路,因為人是彼此因緣關係的存在,完全斬斷因緣,不肯廣結善緣,所謂「十年河東,十年河西」,世界是無常變化的,時運會改變社會,萬一有朝一日自己有求於人時,遇到同樣的情況又該怎麼辦呢?
三、委婉拒絕,是對人尊重:在拒絕別人所求時,要顧念他的尊嚴,要思考他的深意,得當的要給予讚賞,不當的要婉言忠告。總之,拒絕別人也要讓他心服口服,讓他感受到受人尊重,千萬別造成難堪、尷尬的場面。能夠獲得對方諒解,這才是最高明的拒絕。
四、替代拒絕,是給人希望:別人對你有所求時,能夠滿其所願,彼此皆大歡喜,最是圓滿。但事實上,我們很難事事滿足別人所求,這時可以有替代的拒絕,例如他要求金錢幫助,你可以說:我現在經濟也不寬裕,不過我有一幅字畫,可以提供給你義賣。別人邀請你出席他的新書發表會,你剛好有要務在身,不能親臨會場,這時可以贈送花籃祝賀,或是代為介紹適當的人選出席。能夠有替代的拒絕,就不致讓對方難堪,也不會因此結怨。
求人很難,拒絕別人也不容易。求助者要思考對方的困難,拒絕者也要體諒、尊重求助者的心情。人間能夠相助相成,相互因果是非常重要的。
古人說:「近朱者赤,近墨者黑。」又說:「人和人好,鬼和鬼好,蒼蠅和爛腿好。」選擇朋友很重要,結交什麼樣的朋友,對自己的一生往往產生難以估量的影響,因此不能不慎。
什麼樣才是值得我們結交的好朋友呢?孔老夫子說:「友直、友諒、友多聞。」朋友之間,要能學習、效法,才是益友。什麼又是我們應該遠離的壞朋友呢?孔夫子也說:「友便僻、友善柔、友便佞。」邪曲諂媚、吃喝玩樂的朋友,不值得交往。
朋友之交,貴在知心,所以自古以來,所謂交友,要交知心的朋友,要交肝膽相照的朋友,要交患難與共的朋友,要交推衣解食的朋友,要交有俠義心腸的朋友,千萬不要結交酒肉朋友。
在佛教的《孛經》裡,提到朋友有四等,所謂「有友如地,有友如山,有友如花,有友如秤。」此中好的有兩等,壞的也有兩等:
一、有友如花:如花的朋友,好看時把你戴在頭上,不好看的時候就把你踩在地下,這是一種勢利小人,不能同甘共苦、患難與共,跟這種人交朋友,他只會利用你,於他有用則交,無用則拒,所以交到如花的朋友,都是短暫的,不能友誼長存。
二、有友如秤:秤,稱之為「度量衡」,可以等量輕重,如秤的朋友當你富貴榮達的時候,他就看重你;一旦你失意潦倒以後,他就輕視你,完全不以你的道德、人品、智慧來論交,只是以小人的勢利眼來觀察你,就如秤砣一樣,你重他就低頭,你輕他就昂首,所以這也是一種不能平等相交的朋友。
三、有友如山:好朋友要像高山一樣,友誼堅固。你看,一座高大的山林裡,有許多的樹木花草,才能成為叢林。山裡藏著各種野獸,以及各種飛禽聚集其中,所以如山的好朋友就是有德、有學,有生死不異的涵容修養,因此,飛禽走獸、各種人等,都歡喜歸向於他。
四、有友如地:大地能普載萬物、能生長萬物、能儲藏萬物,所以結交這種如地的朋友,他自己謙卑低下,容許我們獲得他的資助、好處,他幫助我們成長,關懷、包容我們的一切,並且無怨無悔的付出,從來不會嫌棄我們。但是如果你作孽太多,他也會生氣而天搖地動。
人生不能沒有朋友,我們應該結交什麼樣的朋友呢?以上如花、如秤、如山、如地的朋友,可以做為我們擇友的參考。
凡是有志於自我更新的人,
應該要自我反省、認錯、懺悔,
還要積極行善,透過人人行善,
對普世人心的淨化,都能有所助益。
根據佛經記載,佛陀說法時都是通體「放光」,例如《金剛經》一開頭就是「爾時,世尊食時,著衣持缽,入舍衛大城乞食。於其城中,次第乞已,還至本處。飯食訖,收衣缽,洗足已,敷座而坐。」這就是說明佛陀全身六根都在放著金剛般若的光明。
一般凡夫也有六根「眼耳鼻舌身心」,我們也可以如佛陀一樣放光,例如:
一、眼睛放慈悲光:我們有兩隻眼睛,能像觀世音菩薩一樣「慈眼視眾生」,就是放慈悲光。有時候我們見到殘障人士,眼中不自覺放射出憐憫的眼神,這就是放慈悲光;有時候見到社會上一些受苦受難的人,心生不忍,眼含淚光,表示同情,這都是在放慈悲之光。你的眼睛有放慈悲之光嗎?
二、耳朵放歡喜光:耳朵的功用,是用來傾聽,有時聽到好人好事,不禁喜形於色,這就是放歡喜光。耳朵聽聞佛法,聽到真理的精闢開示,不禁喜上眉梢,歡悅之情溢於言表,甚至手之舞之,足之蹈之,這不是耳朵在放歡喜之光嗎?所以佛陀一直開示我們,對於好言好語、好事好理,要諦聽諦聽,才能放光。你的耳朵有放歡喜之光嗎?
三、鼻子放正氣光:鼻子負責呼吸,讓氣息進出,以全生命。鼻子平時也像情報員,像探子一樣,專嗅外界香臭淨穢。鼻子不但要呼吸清淨的空氣,而且要呼吸正派的氣息,因為生命的維持,世界綱常的維護,都要靠正義來捍衛。你的鼻子有放正氣之光嗎?
四、舌頭放美語光:舌頭不但用來吃飯,而且負責說話。如簧之舌能說好話,也能說壞話。說好話,讓人聽了高興,就是自己的光明庇照了他;讚美的話、恭維的話,都能讓人聽了開心,這都是舌頭能放光的關係。你會講好話、美言、正語,不正是你的舌頭能放美語之光嗎?
五、身體放道德光:身體端正、莊嚴,讓人看了歡喜,這是身體放光。有的人在社會各角落當義工,主動發心為人服務,例如佛光會員發起掃街、植樹、淨灘、捐血、資源回收、為考生服務等活動,可以說都是通身在放光。此外,奉行佛法,不殺生而護生、不偷盜而布施、不邪淫而尊重他人名節、不妄語而讚歎他人,不喝酒而遠離毒品的誘惑,這就是身體放道德之光。你有通身放光嗎?
六、心靈放智慧光:多年來國際佛光會一直提倡「點亮心靈的燈光」。確實,心在我們的身體裡,久居暗室,不見光明。但是「千年闇室,一燈即明」,儘管我們的心,久被無明、愚癡、邪見覆蓋,生不起慈悲之心,生不起惻隱之心,生不起仁愛之心。假如能點亮心靈的燈光,不但照亮了自己,而且像海洋的燈塔,指引遠航的船隻;像暗巷的明燈,照亮夜歸的行人。我們一旦點亮了自己心中的明燈,就能生出智慧,就能放智慧之光,照耀別人;智慧的心燈一明,通天徹地,人我不再對待,爭執不再生起。別人的苦,就是我的苦;別人的缺陷,自己感同身受。一心只想給人助緣,只想盡力幫助別人,這就是心靈放光。你的心靈有放出智慧之光嗎?
光,是可貴的。每天一早,太陽就會從東邊的天際升起,散發光芒,照耀大地,那怕有時候烏雲籠罩,它也會努力穿透雲層,露出笑容,帶給萬物溫暖,所以我們讚譽其為「永恆的太陽」。人也和太陽一樣,只要有心,就能讓自己通體放光,為世間帶來光明;我們能學習太陽,不受外境影響,時時讓自己的六根放光,也才不辜負本自具足的真如佛性!
漢高祖一生戎馬,在他受困平城的時候,雖是兵多將廣,但單靠武力,無法突圍而出;孔老夫子受困陳蔡之間,三千弟子、七十二賢人,皆束手無策,無人能助他脫困。
不管偉人、平民,在一生當中都會遇到一些困境。如何脫困?這是每個人應該學習的人生課題。如何脫困呢?
一、提升能力:人之所以受困,必定是計畫不周,行事不到。例如資本不夠,坐困愁城;或是受人脅迫,感到危險。這個時候求告無門,只有靠自己提升信心、實力,才能度過難關。雖然有些事可以讓時間去解決,但時間不是萬能的兵符,還是要吾人自我充實,運用一日、一周的時間,甚至越王勾踐反抗吳王闔閭,以數年換取「生聚、教訓」,最後終能打敗吳王,復興越國。
二、改變觀念:人所以會被困難包圍,大都因為自己守成不變;因為一成不變,所以失去先機,把自己陷於危困之中。就如一場戰爭,沒有進攻策略,也沒有退兵計畫,僅靠一成不變的戰術,被圍困自是意料中事。如果此時能改變觀念,重新規畫,所謂「窮則變,變則通」,兵法裡有說「出奇制勝」、「變換陣勢」,能夠改變觀念,才有脫困機會。
三、轉換跑道:一個人以種水果營生,多少會遇到颱風、蟲害,眼看著即將可以收成的水果,一陣颱風過境,一次蟲害流行,一切付諸流水。其實,人生跑道很多,改為務農也不錯,種稻、種菜、種豆都可以。若覺務農不好,那麼經商也可以;無意經商,那開個小工廠吧。自己不是企業人才,就心甘情願當上班族,拿固定薪水養家糊口也不錯。世間上道路之多,有陸路、海運、航空,條條大路通長安,為何要墨守成規,不肯轉換跑道呢?
四、培養因緣:有人一生諸事不順,求職職業難找,做事事業不振,一生都活在艱難危困之中。這時不必怪國家社會,也不必怨親人朋友,要怪只怪自己「因緣」不具。所謂「諸法因緣生」,一切事業都要有資金、土地、市場、計畫、文宣、人才等等。這許多因緣缺少其一,事業就不易成就。所以,受困時不必怨天尤人,若懂得此中道理,當下開始,好好跟人結緣,以自己的少量能力、發心、因緣,回向給別人,把自己融入其他因緣,有朝一日,因緣具備就可東山再起。
五、掌控機遇:在人生行事當中,有易處之人,也有難處之人,有易處之事,也有難處之事。這許多難易人事當中,都有我們的機遇。機遇是一時的,它可能和你擦身而過;失去機會,不容易再來,所以懂得掌控機遇,就是脫困的要點。一個理念、一個他人的示範、一句話、一個人、一件事,都可能是你的機遇。美國費城百貨公司總經理詹姆斯,有一天在偶然機緣下,親切地端了一張椅子給到店內躲雨的老太太,結果這位老太太是鋼鐵大王卡內基的母親。後來詹姆斯接受邀請,加盟卡內基旗下,因此飛黃騰達,一生功成名就。
一次機遇可能改變一生,人生豈能不好好把握機遇!
各位讀者,大家吉祥!
世界上的好好壞壞,錯綜複雜,問題很多,最大的問題恐怕就是「觀念」了。在世界上,有的人成功,輝煌騰達;有的人失敗,窮途潦倒;有的人能對人類有所貢獻;有的人對人類造成威脅。此中最大的關鍵,我想應該就在於人對世界有不同的觀念吧!
所謂「觀念」,就是「心」的作用。所謂「佛說一切法,為治一切心;若無一切心,何用一切法。」
觀念影響人生的態度,觀念其實是可以改變的,如佛經的「哭婆變笑婆」,本來是一個每天愛哭的老太婆,但觀念一改,就變成每天歡喜的老太婆。可見世間上的喜怒得失,貧富窮通,都是觀念中的分別而已。操縱我們人生苦樂禍福的,不是別人,就是我們的觀念。
怎樣處理我們的觀念、駕馭我們的觀念?茲提供幾點意見:
一、往好處想:人有個陋習,凡事不肯往好處想,總喜歡往壞處思惟,本來是一件喜樂的事,經過他思惟的妄想製造,變成愁雲慘霧的情況。往好處想,雖然有時也不盡然,事實往往出乎意料之外,但即便如此,我們防人之心不可無,但害人之心不可有。
二、製造歡樂:我們的心,是我們的工廠,我的工廠要出產一些什麼產品呢?你要出產煩惱、痛苦、憂悲、苦惱、貪瞋、愚癡,別人也愛莫能助;只是你為何不出產一些適用的產品呢?例如,可以製造歡樂、幸福、與人為善、為世間服務等,甚至把全人類都看成是如兄如弟的家人一般,大家相互尊重。能夠出產和諧的社會,出產慈悲的世界,出產和平的人間,出產歡樂的人生,這就是好的工廠!
三、老二哲學:人常因為自私,什麼事都想自己獨占,一切都是我要,都以「我有」為重。對人間不肯謙虛低頭,總想做老大;做老大的辛苦,是必然要付出慘重代價的。如果你有謙卑的心理,不做老大,歡喜做老二,其實老二也沒有比老大少一個眼睛,或是少一個鼻子,一樣共有人間的資源,一樣享有人間的因緣,反而不必擔當老大的責任。所以,如果人人有老二的心理,人人有老二的謙虛,人人都甘願做老大的支援;觀念一改,世間上的富樂、痛苦,就會有不一樣的結果了。
四、人先我後:一般人的觀念裡,總是「自己第一、自己最好、自己最大」,因此有煩惱、痛苦;如果換成「你大我小、你對我錯、你有我無、你樂我苦」,能有這樣的逆向思想,就是觀念改變,則對苦樂價值就會有不一樣的看法。
五、想當然爾:在吾人的生涯裡,得失禍福,不要有怨天尤人的觀念,凡事想當然爾,一切逆來順受。當別人對我好,我要心存感恩;別人不喜歡我,對我不好,要「想當然爾」,因為我沒有對他好,他當然不可能對我好。如此一想,進而主動的對人好,必能改善相互的關係,人我之間就會更和諧。
總之,人生的一切,都是觀念,觀念對人一生的苦樂、成敗,有很大的關係。所以,我們要建立好的觀念,自然會有好的人生。
世足賽在巴西如火如荼開踢,各國球隊在分組賽都已亮相競技,日本的表現特別顯眼,令世界各國媒體刮目相看。
令人驚異出奇的並不是日本足球隊,足球隊的表現不如預期,令人稱奇的是在場邊加油的日本球迷。儘管加油時熱情忘我,但是不管日本隊輸贏,日本球迷賽後會自動收拾自己製造的垃圾,維持球場觀眾席的清潔,其自制守禮的表現,成為巴西世足賽的一項奇觀,也成為媒報導焦點的亮點。
足球迷對賽事瘋狂投入是相當有名的,為球隊嬴球而狂歡,為失利而挫折,都可能造成失序的場面。甚至有些狂熱的球迷太投入,會為球員表現、比賽輸贏而情緒失控,歌舞狂飲,打砸破壞,甚至暴力滋事,而有「足球流氓」的稱號,像若干英格蘭球迷的表現惡名昭彰,被列為國際足球賽事中的不受歡迎人士。
相對於足球流氓的放縱脫序,日本球迷的表現可稱為足球紳士。因為他們熱情地為球隊加油,不會為球員的表現好壞而牽怒他人或事物;雖然球場有清潔人員會在賽後打掃清潔球場,但是日本球迷為不麻煩別人,減少他人負擔,而自動清潔自己的垃圾,這是國際球賽中難能看到的行為。即使球隊輸了,但球迷卻嬴得尊敬。
這是「己所不欲勿施於人」的實踐,將「群我關係」提升到與「自我」、「家族」等級的規範。乃是自我節制,家庭教養,社會教育長期陶冶訓練,內化成普遍的行為模式。日本文化節制守禮,使得日本民眾在三一一地震,海嘯造成福島核災,關東地區大停電,大眾運輸工具停擺,通訊癱瘓之時,卻能不慌不亂,按照指示,平靜守秩序完成疏散避難,沒有大恐慌,也沒有趁火打劫。日本人這種表現,讓國際稱許為一個文明底蘊深厚的民族。
台灣早年大力提倡「新生活運動」,推動「國民生活須知」,提升國民生活的素質,現在台灣民眾的公德心和生活表現,較前已有建樹。四月太陽花學運期間,儘管抗議學生對政府施政不滿,占領立法院,在驅離時與警察嗆聲碰撞,但是活動結束時,還是會向附近鄰居致意,清理活動區垃圾,還原立法院議場原貌。不管是否贊同學生訴求,學生群眾運動謹守公德的表現展現了國民的高素質,值得為他們的表現鼓掌。他們不為別人增加額外麻煩的模式,也將成為日後群眾運動的標準。
從個人修養,表現於行為規範,再擴大成為公德心,推廣成國民禮儀,這是一個漫長的文明進化過程。不是擁有財富就可得到教養,也不是政府一聲令下就可速成,而需要個人和社會長期耳濡目染,相互學習才能達到文明社會的修練。不過,「己所不欲勿施於人」固然有體人之心,但未若「己所欲施於人」的兼善之仁,希望這點成為理想的社會運作目標。(摘自《人間福報》)
美國密西根大學日前發表的研究報告指出,與人和諧交談可以幫助提高大腦的執行功能,更容易解決問題。所謂執行功能,是指人的綜合認知能力,預訂目標和計畫,並對各項任務自我協調,最終達到有效完成目標的能力。同時指出,若以帶有競爭的口吻,而不是合作的態度與人交談,則不利於提高執行功能。社交活動能夠指引人們嘗試讀懂對方的心思,並抓住要領,有助於促進思維敏捷。
與人不對立、不衝突,凡是往好處想,記得別人的優點,不要只看到別人的缺點。人與人之間應以和為貴,互相尊重,原諒,包容別人,能欣賞別人的長處;我們的存在都是依靠別人,樹木要成林才能壯大,人也是在群體中生活、成長。
星雲大師說:「現在有一種說法,佛不是供出來的,自我成長,我就是佛。如果你就是佛,就不會和別人計較,也自然會向好,而不計較的人生就幸福了。」
美國著名心靈導師威爾鮑溫於二○○六年發起「不抱怨運動」,迄今已風行近百國,幾百萬人參與。他們戴上特製的紫色手環,發現自己抱怨時就換手,若能連續二十一天不換手,就能逐漸建立不抱怨的好習慣。
不抱怨就不會和別人計較,就會與人和諧相處,合作而不競爭。今天社會上大大小小衝突,很多都是由抱怨、計較引起的。路上的擦撞小車禍,兩個駕駛人下車就吵,互指對方的錯,這樣是無法解決問題的。
任何人想成功就不要抱怨,因為抱怨不如改變。有接納批評的包容心,才能有解決問題的行動力。抱怨是最消耗能量的無益舉動,不抱怨,才能凡事正面、積極思考。立法院裡各不同政黨的立委若能如此,議事效率就會提高。
威爾鮑溫說天下只有三種事:我的事,他的事,老天的事。抱怨自己的人,應試著學習接納自己;抱怨他人的人,應試著把抱怨轉成請求;抱怨老天的人,應試著用祈禱方式來訴求自己的願望。我們的抱怨不僅針對人,也針對不同的生活情境。所謂抱怨老天,在現代生活中,就是抱怨社會生活情境。
台東縣鹿野鄉一家傳統的柑仔店最近重新開張,不過賣的不是糖果油鹽,而是農村生活。這家柑仔店有過輝煌的「雜貨店時期」,但隨著經濟型態改變,超商、大賣場取代了雜貨店。
傳統雜貨店不同於大賣場,因為存在於鄰里間,充滿人情味,常是老人家閒話家常的地方。新開張的店長是剛畢業的大學生,她改賣農產品,向顧客介紹每個農產品的故事和生長環境。可以說,賣的是農村生活、農民故事、地方文化、濃濃的人情味。
這樣的柑仔店也許不會賺大錢,但這個年輕人不是大賣場的收銀員,僅冷淡地刷條碼;她的買賣不計較金錢利益,她把顧客當朋友,親切和諧交談,「附贈」人情味。台灣若有愈多這樣的小店,大陸人稱讚的「台灣最美的風景──人情味」就愈多。
現在社會充滿抱怨,其實抱怨的確不如改變,不計較的人生就是幸福的人生。這個年輕店長「自我成長就是佛」。台灣多一些這樣的「人間佛」,台灣的「風景」會愈來愈美。(摘自美《人間福報》)
現代的社會,開一間工廠需要集合朋友投資,甚至辦一間學校,也要集眾投資。現代的財團法人、股份有限公司,都是投資的團體。因為個人的力量有限,不得不集眾力而能有所為;正如獨木難撐大廈,集眾人之力,人多好成事!
投資就是將本求利,投資是希望由小而大、由大而多,所以關係企業,總是給人許多的羨慕。但是,真正的投資,眼光要遠,例如今年播種,明年才有收成;做了一件好事,要等多年以後才有回報。
吾人不但在金錢上投資、事業上投資;在人情、信仰上,更要投資。有時投資一句好話、一臉笑容、一個點頭、一聲問好,將來可能會有不可思議的結果。
國際佛光會推動的「三好運動」,就是一種投資。例如,關於身業的,做好事,當然會有好事的因果;關於口業的,說好話,當然會有說好話的因果;關於意業的,存好心,自然會有存好心的因果。所以,吾人不但是在金錢物質上投資,身口意也可以用來投資。
佛教所謂的「廣結善緣」,就是最好的投資。世間上的事業,有的人合夥投資不數月,便拆夥倒閉了;因為他才播了種,即刻就想要有收成,這是缺乏投資的條件。也有的人一心想要賺取投資所得,因為過份貪求近利,結果往往反而虧損。有時候你不執著,無心無相的助人,卻能有大收穫,此即所謂「有心栽花花不開,無 心插柳柳成蔭」。
所以,急功好利不能投資,貪圖自私不能投資,失去眾意不能投資,不耐因緣不能投資。投資者,要護其因,護其緣,才能成其果也!投資如播種,投資如結緣;不播種、不結緣,那裏能有收穫呢?
所謂投資,投者,要投其所好,要投時、投地、投緣;資者,是給予人的幫助。投資者,所投的一切如果都是對人有所幫助的事,則必然會有很好的結果,所以 吾人不妨自問:我所投資的,都是對人有所幫助的嗎?
如果你能用慈悲去投資,用結緣、用奉獻、用智慧、用勞力,用助人的因緣去投資,這就是最好的投資。所謂「種如是因,感如是果」;你投資最好的,自然也會獲得最好的結果,這是必然如是的因果道理!(摘自《人間福報》)
世足賽在巴西如火如荼開踢,各國球隊在分組賽都已亮相競技,日本的表現特別顯眼,令世界各國媒體刮目相看。
令人驚異出奇的並不是日本足球隊,足球隊的表現不如預期,令人稱奇的是在場邊加油的日本球迷。儘管加油時熱情忘我,但是不管日本隊輸贏,日本球迷賽後會自動收拾自己製造的垃圾,維持球場觀眾席的清潔,其自制守禮的表現,成為巴西世足賽的一項奇觀,也成為媒報導焦點的亮點。
足球迷對賽事瘋狂投入是相當有名的,為球隊嬴球而狂歡,為失利而挫折,都可能造成失序的場面。甚至有些狂熱的球迷太投入,會為球員表現、比賽輸贏而情緒失控,歌舞狂飲,打砸破壞,甚至暴力滋事,而有「足球流氓」的稱號,像若干英格蘭球迷的表現惡名昭彰,被列為國際足球賽事中的不受歡迎人士。
相對於足球流氓的放縱脫序,日本球迷的表現可稱為足球紳士。因為他們熱情地為球隊加油,不會為球員的表現好壞而牽怒他人或事物;雖然球場有清潔人員會在賽後打掃清潔球場,但是日本球迷為不麻煩別人,減少他人負擔,而自動清潔自己的垃圾,這是國際球賽中難能看到的行為。即使球隊輸了,但球迷卻嬴得尊敬。
這是「己所不欲勿施於人」的實踐,將「群我關係」提升到與「自我」、「家族」等級的規範。乃是自我節制,家庭教養,社會教育長期陶冶訓練,內化成普遍的行為模式。日本文化節制守禮,使得日本民眾在三一一地震,海嘯造成福島核災,關東地區大停電,大眾運輸工具停擺,通訊癱瘓之時,卻能不慌不亂,按照指示,平靜守秩序完成疏散避難,沒有大恐慌,也沒有趁火打劫。日本人這種表現,讓國際稱許為一個文明底蘊深厚的民族。
台灣早年大力提倡「新生活運動」,推動「國民生活須知」,提升國民生活的素質,現在台灣民眾的公德心和生活表現,較前已有建樹。四月太陽花學運期間,儘管抗議學生對政府施政不滿,占領立法院,在驅離時與警察嗆聲碰撞,但是活動結束時,還是會向附近鄰居致意,清理活動區垃圾,還原立法院議場原貌。不管是否贊同學生訴求,學生群眾運動謹守公德的表現展現了國民的高素質,值得為他們的表現鼓掌。他們不為別人增加額外麻煩的模式,也將成為日後群眾運動的標準。
從個人修養,表現於行為規範,再擴大成為公德心,推廣成國民禮儀,這是一個漫長的文明進化過程。不是擁有財富就可得到教養,也不是政府一聲令下就可速成,而需要個人和社會長期耳濡目染,相互學習才能達到文明社會的修練。不過,「己所不欲勿施於人」固然有體人之心,但未若「己所欲施於人」的兼善之仁,希望這點成為理想的社會運作目標。(摘自《人間福報》)
財富種類多,金錢僅其一
財富不一定只指金錢,金錢只是財富的一種。世間的財富不只一種,有外在的財富,也有內在的財富;有染污的,還有清淨的;有有形的,還有無形的;有私有的,還有公有的;有前世的,還有來生的種種財富。
父母把我們生養到世間,讓我們能眼看萬事萬物,耳聽各種音聲,口說好話講道理,雙手勞動服務,頭腦思考計劃,這就是我們的財富。心好比工廠,只要不給煩惱染污,就是淨土世界、無盡寶藏;而心裡的慈悲、歡喜、思想愈寬大,就能包容愈多的財富。
用拳頭打人是犯罪,但是用來搥背,人家會感謝。世間財富到處都有,端看我們用什麼力量去找到需要的財富。只要擁有健康、人格、道德的財富,父母、親人、老師都會感到歡喜。
種善因善緣,才能結善果
常有人問我:好人善良但是貧窮,壞人欺世盜名卻發財,因果在那裡呢?財富有從過去生帶來的,就好像我們存在銀行裡的存款。雖然今生是好人,但是過去生沒在銀行累積存款,所以無法從銀行取錢來用;反觀銀行裡有存款的壞人,雖然作惡多端,銀行也不能不給他錢。
世間一切都是因緣所生,好心是因,但還要加上緣,才會有果。要怎麼收穫,先那麼栽種。不能錯亂因果,就像石頭要沉到水底,你卻祈求諸佛菩薩讓石頭浮起,或是希望漂浮在水面上的油能沉下去,這些都是不合因果的。國際佛光會提倡「身做好事、口說好話、心存好念」三好運動,即是鼓勵大家造善業。
管錢管事易,管自心最難
我們常怪別人不聽話,其實最不聽話的是自己的心,只要學會管理自心,就是財富。世間有種種管理,管錢、管事都容易,管人較難,因為人有意見;但管人也還容易,管心困難,尤其是管理自己的心最難。
現在有些失業者怪國家、怪社會,怪別人是不公平的,要想想自己的條件、本領準備好了沒。將來怎樣給人接受,現在就要學有專長,把勤勞、誠實、忠心、認真、正派等十八般武藝學起來,人家就會接受,這就是自己的財富。
現在社會天災不斷,其實天災有限,人禍才是無窮。社會應該講「和諧」,和諧不是大家都一樣,而是異中求同、同中存異,就像五官各司其用,和諧就美,五臟各司其職,和諧就健康。這個世間是一半一半,不只是顧念自己,還要顧念大眾,均衡就能理事融和。
廣行菩薩道,需有心願力
太陽溫暖大家,但沒有減少。要人忙心不忙,沒有得失,沒有功名利養。人要有使命感,盡其心。從小,父母養育我們、師長教導我們、社會給我們因緣,我們才能存活在這個世間,彼此都有相互的關係,必須回饋世間。希望大家先充實心裡的能源,只要發揮內在的能量,不必靠外來的力量,自然就會成長。人要行菩薩道、學習菩薩發心,要有「捨我其誰」、「犧牲享受、享受犧牲」的願力,就算世間如污泥,也要勉勵自己做蓮花,不要抱怨。
幸福社會有很多定義,也可從若干指標去評估,如經濟水平、離婚率、公平正義、法治等。犯罪率低的國家,社會必然較為有序、和諧。要減少犯罪,防患於未然較事後的嚴懲有效。
美國研究顯示,三歲時自控能力較低的孩子,日後健康不佳、酗酒、吸毒、財務困難及違法犯罪的可能性較高。即使將社會階層、智力水平和家庭生活的差異考慮在內,答案亦然。
這項研究進一步證實了EQ的重要,今天很多犯罪者有缺欠自控能力情形,包括暴躁易怒,習慣負面思考。雖從幼年就學到守法的道德觀念,卻極易失控而訴諸不當行為。所以談社會秩序和諧、守法時,不能僅從道德面思考。
美國駐北京資深記者麥克.舒曼著有《孔子和他創造的世界》一書,他最近在英國金融時報發表〈重提儒學無法根治腐敗〉指出,中國重新提倡儒學,認為是猖獗腐敗和商業欺詐行為的治理良藥。然而,「只有最樂天的思想家才會說服自己相信,幾條古老的孔子格言能夠代替真正的改革。」
儒家思想當然不完美,也未必適用於二十一世紀,但孔子的一些道德論述仍值得省思。不過,要根治腐敗、犯罪,的確不能光靠道德教育。心理學、行為科學、精神醫學都指出,從科學去瞭解「人性」,解析「天生性格」與腦部結構的關係,闡明理性、感性與行為之間的聯繫;從幼年教育開始引導,發展正面性格,更能建立扎實的守法觀念,不會輕易失控、逾矩。
部分犯罪者有「反社會人格」,認為社會虧欠於他。這種想法,可能形成於童年經驗及後來的成長過程。心理學研究顯示,正面回應壓力,可增強免疫系統。在身體上,健康的人較不會灰心喪志,自暴自棄。心理上,不易罹患精神疾病,憤世嫉俗,認為社會虧欠他而要「報復」。
美國研究發現,看見別人最美好一面的人,更可能成為快樂的人,而且較能自我調適。
「正向心理學」正成為二十一世紀顯學,國內外許多大學開設「正向心理學」課程,原因在於現代人愈來愈不快樂,認為外在環境愈來愈差。全國自殺防治中心調查估計,台灣有四十萬人嚴重煩躁,約每十人就有一人有情緒困擾,心情不好就想找人吵架,聽到小孩哭鬧就忍不住動手打小孩。
不快樂可能導致家庭教育闕如、家暴、不守交通規則、霸凌等問題,嚴重的導致族群衝突、歧視與犯罪等。正面思考的人會有「解決問題」的企圖心,找出方法迎接挑戰。反之被負面情緒打敗,責怪自己和環境。
負面思考者都會從不愉快事件中感受到「無助」,認為自己無法改變現況,無論什麼事情,到最後都會是壞的後果。久而久之,失去理性判斷,容易做出負面決策。據調查,正面思考的經紀人業績,比負面思考的人高出百分之八十八,而負面思考者離職率是樂觀者的三倍。
業績與離職影響經濟,失業者、低經濟能力者愈多,愈容易形成社會問題,提高犯罪率。建立守法社會,要從家庭教育及社會教育著手,EQ與IQ教學並重。正面思考的人愈多,快樂的人就愈多,自覺幸福就不會形成反社會人格,社會就愈和諧,監牢不會「人滿為患」。(摘自《人間福報》 )
「佛教以慈悲為懷」,這是人人耳熟能詳的口頭禪。然而,慈悲不是佛教徒的專利,慈悲是一切眾生共有的財富,人間因為有了慈悲,生命因此充滿了無限的意義;巔沛的人生歲月裏,因為有了慈悲,前途才有無限的憧憬。
慈悲之心是萬物所以生生不息的泉源,慈悲就是佛性,有了慈悲,眾生因此皆得成佛。慈悲也是做人應該具備的條件,一個人寧可以什麼都沒有,但不能沒有慈悲!一個有慈悲心的人,言行舉止都如陽光、淨水、花朵,可以帶給人間光明、清淨、歡喜。
慈悲不是打不還手、罵不還口,當公理正義遭受無情的打壓排擠、當正人君子受到無端的毀謗抨擊時,能夠挺身而出,這就是一種勇敢的、積極的慈悲。慈悲要有智慧,慈悲不是一時的惻隱之心,而是透過公理的感動助人;慈悲不是熱鬧的隨眾起舞,而是心存正念的服務濟人;慈悲也不是私心的利益親友,更不是有所求的惠施於人,慈悲的最高境界是怨親平等、是無我無私。
慈悲是自己身體力行的道德,不是用來衡量別人的尺度,真正的慈悲也不一定是和顏悅色的讚美鼓勵,有的時候用金剛之力來降魔伏惡,更是難行能行的大慈大悲。社會上有不少人往往曲解慈悲的涵意,遂讓慈悲由寬恕包容變成姑息縱容,導致社會失序;甚至運用不當,致使慈悲淪為罪惡的溫床。例如濫行放生,反而傷生 害命;濫施金錢,反而助長貪婪心態等。因此,真正的慈悲必須以智慧為前導,否則弄巧成拙,反失善心美意。
慈悲並不是一個定點,而是情感的不斷昇華,《華嚴經》的「但願眾生得離苦,不為自己求安樂」,這種「以天下之憂為憂,以天下之樂為樂」的胸懷,就是慈悲。
天下之事不能盡如人意,以慈悲行事難免也有吃虧的時候;然而,唯有慈悲,才能化干戈為玉帛,消怨懟於無形;唯有慈悲,才能廣結善緣,成就事業。慈悲,才是人生取之不盡、用之不竭的寶藏!(摘自《人間福報》
近年以來,由於社會講求道德的聲音低落、價值觀念的偏差,導致現今亂象叢生,上下、同儕、群我等倫理人際關係失序。生存在這紛亂無序的世間,應該本著什麼樣的心念做人處世呢?有以下四點:
第一、對世間不望益我:現代社會大多以利為導向,養成利益薰心,貪求欲望的習氣,許多人念念只想父母、朋友、別人能給我什麼,而不想自己能給人家什麼?一味只想別人給我,就是表示自身的貧窮。《寶王三昧論》說:「見利不求爭分,利爭分則癡心妄動」,假如對世間不望益我,對得失不希不求,你就不會患得患失,隨著世間紛擾起舞。
第二、對他人不妒人有:佛陀曾開示:「不嫉妒他人,即能擁有大威德。」對於他人獲益,存著「不妒人有」的心,為他祝福、為他歡喜,甚至為他助成,自然會增長福德因緣。反之,凡事只會比較、計較、嫉妒,身心不但倍受煎熬,也容易引起人事的不和。因此懂得隨喜功德,以欣賞、讚歎的角度,看待他人的榮耀與成就,必能從中擴大自己的涵養與氣度。
第三、對事業不怕艱苦:想成功立業,出人頭地,就要不怕艱難困苦。古人成就功名,沒有不經過一番寒窗苦讀;要一技在身,也需要多年拜師學藝、苦練功夫。反觀今日,許多人禁不起一點挫折、打罵、批評,只有一事無成。要想成就大事,就要有「佛道無上誓願成」、「眾生度盡,方證菩提」的大勇氣與大願力,對學業、事業,不畏艱苦、不求速成,不把難字掛嘴邊,那麼,再艱難困苦的事也能成功。
第四、對辦事不諉過失:無論我們智慧多高、能力多強,做事總免不了有過失的時候,如何能「不諉過失」呢?子貢以為:「君子之過也,如日月之蝕焉。過也,人皆見之,更也,人皆仰之。」一旦有了錯誤,要能自我承擔,懂得改進,切勿推托、講理,如此不但為人詬病,自己更無法進步。所謂「靜坐常思己過」日常生活、做事,時時刻刻反省、懺悔,才能顯現無遺,為人敬佩。
行走世間,不論對人、對事,能不望益我、不妒人有、不怕艱苦、不諉過失,還怕不能成就完美的人生嗎?
第一、對世間不望益我。
第二、對他人不妒人有。
第三、對事業不怕艱苦。
第四、對辦事不諉過失。(出自《星雲大師全集.星雲法語》)
佛 光 山 如 來 寺
Estrada Fernando Nobre, 1461. Parque Rincão
CEP 06705-490. Cotia – São Paulo – Brasil